【歌诀】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功有。
【译注】附子味辛,性热,有大毒。辛热温煦,通行十二经脉,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药力能很快地通达全身发挥作用,而不是蓄于体内慢慢奏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正所谓“性走不守”。功善散寒止痛,用治风寒湿痹的周身骨节疼痛及脘腹冷痛。并能治大汗亡阳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虚脱的危证,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此外,本品纯阳燥烈,上能温煦心阳以通经脉,中能振奋脾阳以助健运,下能补助肾阳益命门之火。还可治心阳不振的胸痹心痛及肾虚火衰的阳痿、泄泻、水肿等证。
【应用】用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以及其他原因而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虚脱证,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若治阳虚肌表不固,汗出不止,可与黄芪配伍以温阳固表。如治因大出血所致亡阳者,可与人参同用,以利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畏寒足冷、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常与肉桂、熟地、枸杞子、山萸肉等同用。用治脾肾阳虚,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可与党参、白术、干姜等配伍。对于阳虚水肿、小便不利之症,又与白术、茯苓等同用。若治风寒湿痹,尤适合周身骨节疼痛属于寒湿偏胜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用治素体阳虚,感受风寒而恶寒发热、脉反沉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
【用量用法】3~15g.内服多炮制后用。久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生用作用峻烈,宜于回阳救逆;熟用作用缓和,宜于补火助阳。
【使用注意】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畏犀角。阴虚内热患者及孕妇忌用。非阴盛阳衰之证不宜服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有消炎、镇痛、镇静、抗心肌缺血缺氧、促进血凝等作用,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所含乌头碱有毒,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附方】
1.四逆汤见干姜条。用于阳气衰微、四肢厥冷。
2.肾气丸肉桂、附子、山药、山萸肉、熟地、茯苓、丹皮、泽泻,用于肾阳不足的腰膝冷痛、阳痿遗精等。
3.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用于脾肾阳虚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症。
4.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用于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等。
5.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用于素体阳虚兼外感风寒。
【按】附子与干姜均能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治亡阳欲脱及中焦寒证。但附子有毒力强,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又善补火助阳;于姜无毒力缓,治亡阳须配附子方有效力,又善固守中焦,为治脾胃寒证之要药,还能温肺化饮。
【不良反应】误食附子或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可致中毒,甚至死亡。须严格炮制,按规定的用量用法使用,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