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疟蒸痞块,服之能安。
【译注】白芥子味辛,性温。专化寒痰滞于胸胁的悬饮,并能消肿止痛,对于痰喘咳嗽或痰阻胸胁作痛,及疟疾经久不愈,胁下结成痞块等症,内服都很有效。
此外,本品又能通经络,适用于不红微肿作痛的阴疽,并可外敷消疮肿,除痹痛。
【应用】用于寒痰壅滞,胸胁支满、咳嗽上气等症,属老年气虚痰多胸闷痞满者,可与苏子、莱菔子同用。如用治痰饮积于胸胁,咳喘胸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转侧者,可与甘遂、大戟同用。用治痰饮流注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不利,可与木鳖子、没药、桂心、木香共研末为散,酒服。若治流注阴疽、鹤膝风等阴寒之证,可与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等配伍。
【用量用法】3~1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久嗽肺虚、阴虚火亢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芥子油甙、芥子甙、脂肪油、芥子碱、芥子酶及数种氨基酸。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白芥油可致皮肤充血、发泡;白芥子粉能促使唾液分泌,小剂量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胰液分泌,大量催吐,并能抑制皮肤真菌。
【附方】
1.三子养亲汤见苏子条。用于老人气虚、痰多喘逆。
2.控涎丹白芥子、甘遂、大戟,用于胁下支饮、咳喘胸痛。
3.白芥子散白芥子、木鳖子、没药、桂心、木香,用于痰饮流注关节、麻木不利。
4.阳和汤见麻黄条。用于阴疽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