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蒟酱

  【出处】《唐本草》

  【别名】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原形态】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常绿攀援藤本,高可达10米。叶互生,大而厚,卵状长圆形,基部常偏斜,长10~15厘米,宽4~10厘米。穗状花序,长5~15厘米,下垂。浆果肉质,绿黄色,互相连合成一长圆柱状体。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根含β-谷甾醇。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气热,味辛。”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②《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③《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附方】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