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橄榄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Gǎn Lǎn

  【别名】橄榄子(《南州异物志》),橄棪(孟诜),忠果(《记事珠》),青果(《宛陵集》),青子(《东坡诗集》),谏果(《齐东野语》),青橄榄(《海槎余录》),白榄(《广东新语》),黄榄、甘榄(《陆川本草》)。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10米以上。树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叶柄及叶轴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厘米;小叶11~15片,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枚,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厘米,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有皱纹。硬核内有种子1~3颗。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性状】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核的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细长梭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味涩微酸,嚼之有回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内核性状与鲜者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

  【化学成份】果实含蛋白质1.2%,脂肪1.09%,碳水化物12%,钙0.204%,磷0.046%,铁0.0014%,抗坏血酸0.02%.种子含挥发油7~8%,以及香树脂醇等。

  【性味】甘涩酸,平。

  ①《本草衍义》:味涩,久食则甘。

  ②《滇南本草》:味甘酸,性平。

  ③《本草再新》:味甘涩,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

  ①孟诜:主河豚毒,汁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

  ③《开宝本草》:主消酒。

  ④《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鲠。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

  ⑥《纲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

  ⑦《本草通玄》:固精。

  ⑧《本经逢原》:令痘起发。

  ⑨《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

  ⑩《随息居饮食谱》:凉胆息惊。

  ⑾《现代实用中药》:治神经病癫痫,配合明矾煮成流膏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烧存性研末、捣汁或熬膏,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