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皮类—黑果小蘖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拉丁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

  科名:小蘖科 Berbridaceae

  中文药材名:小蘖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2米。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嫩枝条褐色,老枝条灰色,皮刺三分叉或单一,长1–3厘米,暗褐色。叶簇生,叶片卵圆形、倒圆形或椭圆形,长4–6厘米,先端圆形,具刺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具疏锯齿,下面网状脉明显,革质,光滑。总状花序稀疏,具3–9朵花,花梗长5毫米;苞片2个,披针形;萼片2个,宽卵形,淡红色;花瓣6个,短于花瓣;雄蕊筒状,花柱顶端盘状,胚珠6个,有短柄。浆果,广椭圆形或球形,紫黑色,具一层灰粉,种子多皱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坡及灌木丛中,平原河滩地上也有生长。

  药用部位:茎皮和根皮药用成份:含生物碱7%,其中小蘖碱3.85%、小蘖胺及尖刺碱2.7%、巴马亭0.2%,还含有少量药根碱及加伦明。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泻火。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结膜炎,口腔炎,湿疹等。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