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药词典 > 正文

树脂类—松胶香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类别】藤木树脂类

  【别名】松脂、松膏、松肪、松胶香

  【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

  【采集】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树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纹槽,使边材部的油树脂自伤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馏,使松节油馏出,剩下的残渣,冷却凝固后,即为松香。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热。

  【药材】松香为不规则半透明的块状,大小不等。表面黄色,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

  【产地】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化学成分】油松和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约80%,树脂烃约5~6%,挥发油约0.5%及微量苦味物质。

  【炮制】松香:置铜锅中,用微火加热熔化,捞去杂质,倾入水中,候凉后取出,干燥。制松香: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每松香100斤,用葱10斤)

  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软,按内寒水中数十过,白滑则可用。

  ②《本草图经》:松脂皆先炼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黄砂于茅上,厚寸许可矣。然后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汤减即添热水,常令满,候松脂尽入釜中,乃出之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过,其白如玉,然后入药。

  【性味】苦甘,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甘,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平。

  ④《本草正》:味苦辛;温。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治痈疽,疔毒,痔瘘,恶疮。疥癣,白秃,金疮,扭伤,风湿痹痛,疠风瘙痒。

  ①《本经》: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

  ②《别录》: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

  ③《药性论》:杀虫,用之主耳聋;牙有蛀孔,少许咬之不落;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风。

  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下气除邪;煎膏主瘘烂,排脓。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