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调此两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使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析】
本节从养生的角度,强调调理阴阳是保持健康,防止早衰的关键。
至于养生的具体方法,就原文所述,可概括为:其一,掌握人体生长发育规律,重视中年养生。四十岁以前,阴阳和谐,精气旺盛,抗邪能力强,不易生病。四十岁以后精气渐衰,阴阳逐渐趋向失衡,故当重视调养身体,特别要注意慎房事以保肾精。诚如李梃《医学入门》说:“人至中年,肾气日衰,加之逸欲,便成虚损。”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兴论》则强调:“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其二,调摄精神。《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备。”认为凋神摄生,首在静养;而静养之要,重在节欲,即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达到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究其实质,在于降低人的需要,以减少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