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真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无。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素问·热论》)
【解析】
本节总论热病之概念,成因与症状特点,为全文总纲。
热病,即外感发热性疾病,均属伤寒范畴,故原文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可见,伤寒与热病是互通的。之所以谓之伤寒,取其病因为外感四时之邪,以“寒”赅之;谓之热病,取其病症以发热为主要特点。其命名或从因或从症,角度不一,却是名异而病同。
本段开篇之言与后“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句,两处提及“伤寒”之名,其意却不尽相同,前者泛指一切外感热病,后者单指感受寒邪、卫阳郁遏而致的发热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迄后,医家们据此将伤寒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伤寒乃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作为一种具体的外感病被包含于广义伤寒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所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对于外感热病所具有的发热症状,论中提出“热虽甚不死”的观点,启迪我们给予发热以正确的判定:此乃邪气入侵后,正气奋力抗邪,正邪相互斗争的表现。说明这一阶段人体正气尚未衰,提示我们治疗当因势利导,以解表发散之品,藉药力鼓动正气,通力驱邪外出,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故切勿见热而妄用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