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愽,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固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
【解析】
本段论述病的标本和刺法的逆从,列举了泄泻、中满、烦心、大小便不利等病证的缓急证治,说明“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治疗法则,充分体现了中医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和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辨证论治精神。
标本理论的理解不难,但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并非易事。经文具体论述了标本理论的临床应用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
①同名异等:病名虽同而在气、在血有所不同。②痈气之息者:颈痈属于气滞不行的。③焠(cuì翠):当烧灼讲,也是灸的意思。④标本:标,末也;本,原也。犹树木之根为本,枝叶为标。此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⑤逆从:逆,逆治法,如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从,从治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⑥标本相移:对标本的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病情或先治标,或先治本。⑦客气、固气:客气,即新感之外邪。固气,指人体内既有的邪气。⑧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病轻;甚,病重;并行,标本同治;独行,单治标或单治本。
1.先治本病本节指出:“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一般地说,标根于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是治疗中的根本大法。如肺结核的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用滋养肺肾阴液的方法治其本。又如,在急性热病的中、后期,阴液耗伤时,应用养胃滋肾之法固其本。这些都是缓则治其本的具体应用。
2.急则治标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的缓急灵活处置。本节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对此,张介宾解释说:“诸病皆先治本,而唯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脏腑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脏腑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一般来说,在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急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标病成为突出的主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危及生命。本节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示范而已。如肝硬化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的时候,就应当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大小便不利的,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以治其本病。再如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紧急措施,先止血以治其标,待出血停止,病情缓解后,再治出血之因的本病。
3.间者并行即病势轻缓者,应标本兼治。也就是说,病轻缓者未必独治其本。从临床实际情况看,病证属纯阳纯阴、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表里相兼、新旧同病者多。在病势不甚急危的情况下,多数应标本同治。当分析标本偏颇的侧重,或治标顾本,或治本顾标,或标本齐顾。如临床表现有身热,腹满硬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红苔焦黄等症,此为邪热里结为标,阴液受伤为本,标本俱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治当标本兼顾,可用养阴攻下的增液承气汤治疗,泻下与滋阴并举,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则有利于通下,标本同治可收相辅相成之功。如素体气虚之人患感冒,治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又如表证未除,里证又现,则应表里双解。这些都是标本同治之例。
4.甚者独行即指疾病严重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标急则独治其标,本急独治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