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①,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②,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③。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
①逸者行之:逸,指痿痹、瘫痪等运动障碍一类病证;行之,用行气活血法治疗。②薄之劫之:薄之,用药物侵蚀患处,如以膏药外敷销蚀赘生物;劫之,用峻猛之约劫夺病邪。③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伏,制伏;主,指疾病的本质;因,疾病的原因。全句意思是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先要搞清疾病发生的原因。
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①,热之而寒者取之阳↑②,所谓求其属也↑③。(《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析】
本节经文集中讨论了正治、反治和阴虚、阳虚之治的理论及其应用。
正治反治是《内经》治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司外揣内,由于疾病的外在症状表现并不一定和疾病的本质相符,而“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治法也就不一定和疾病的症状相符,从而治有逆从之分,也即正治与反治。
就一般规律而言,病情单纯,则疾病的外在表象多与本质属性一致,故经文说“微者逆之”,“逆者正治”。正治法,又称逆治法,是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外在表现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运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的原则。
病情复杂,病势较重时,往往会出现疾病的外在表象多与本质属性相反,故经文指出“甚者从之”,“从者反治”。反治法,也称从治法,顺从疾病表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外在表现的性质相同。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反治法虽属顺其疾病表象用药,但就本质上来说,药性与疾病的性质还是相反的,与正治法并无区别。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即先求病因,再治其病本,至于从药多少,视病情而定。张介宾在《类经·论治类》中说:“寒热有真假,虚实亦有真假。真者正治,知之无难,假者反治,乃为难耳。”指出正治法容易掌握,而反治法则很难把握。他列举假寒的“阳证似阴,火极似水”,假热的“阴证似阳,水极似火”,假实的“至虚有盛候”,假虚的“大实有羸状”的种种表现,说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医者遇真假错杂之证,必须做到谨慎行之而又当机立断。
关于寒证、热证的治疗原则,“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是治疗实寒、实热的常法,为正治的法则。但对因阳气不足,无以配阴的虚寒证,或阴气不足,无以制阳的虚热证,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阴盛或阳亢,则愈伤其本来不足之阴阳,从而导致阴更盛或阳更亢,故经文提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治则。王冰认为:“寒之而热”是阴虚阳亢产生的虚热,“取之阴”即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热之而寒”是阳虚阴盛而产生的虚寒,“取之阳”就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故必须补阳以配阴,或滋阴以制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痊愈。这种补阳抑阴,滋阴制阳的法则,是治疗寒热证的变法,也为后世辨识、治疗虚寒、虚热证树立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