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扁,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素问·五常政大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克,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藏气法时论》)
【解析】
本段论述用药治病的法度与饮食调养的作用,内容虽少,但临床价值颇大。病有新久之异,方有大小之别,药有峻缓之分。任何药物性味皆有所偏,调配不当,服之过久,必然矫枉过正,造成新的疾病。故经文指出药虽能治病,但对人体正气也会带来一定损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应根据药性的峻缓和毒性的有无或大小,而决定治病用药的程度及饮食调养。经文提出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意在保护正气,直至今天都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病至后期,当“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认识为现代康复医学的药膳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