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惊风”病名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痉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对“惊风”病的认识,祖国医学是很早的。成书于秦汉之际我国最早的古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小儿痫病方。其后我国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径》中还有“惊痫”与“客忤”的记载,到隋唐时祖国医学则对小儿惊痫已从临床上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诸病源候论》和《千金方》等书中,均以“惊痫”、“风痫”、“食痫”命名。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至宋代初年医官王怀隐等人在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曾描述了急慢“惊风”的症状,以及治疗的诸方。

  《太平圣惠方》对“惊风”的认识,有急惊风,慢惊风的区别,书中指出:二者的分辨是,慢惊风属于“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其病“乍静乍发,心神不安,荏苒经时”。而急惊风,则多因“气血不和,夙有实热;”证状“遍身壮热,痰涎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拘掣,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惊风”病名,并对急慢惊风的病因及症状详加辨析,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实属首见,对后世医家很有启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