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关于脐风病病因的认识及防治方法的最早记载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脐内”病名出自魏晋时期的《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书中说:“小儿脐风,目上插,刺丝竹空主之”,“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然谷主之”。“脐风”历代医籍中又有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月风之称。现代医学称之为新生儿破伤风。“脐风”是由于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

  “脐风”属于初生小儿危重疾病,病死率极高,历代医学家对此十分重视。早在隋大业年间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脐疮候》中就有“初生断脐,洗浴不即试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脐疮不瘥,风气入伤经脉,则变为痫也”的记载。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小儿脐风病因病理的最早记载。到宋时1158年刊行的《小儿卫生总微论》中,则明确提出:小儿脐风“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而且要求断脐时戒用冷刀。

  关于“脐风”的药物防治法,北宋时的《太平圣惠方·孩子要用药物》中最早记载了“烙脐圆”、“封脐散”。如烙脐圆方,用“豆豉一分,黄蜡一分,麝香少许。同捣令烂,熟捻作饼子,断脐讫,安脐上,灸三壮、艾柱切小麦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壮”,来治疗脐风。

  上述的这些记载,可以说明祖国医学当时已认识到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为同类疾病,并且在防治脐风上已有明确而较科学的方法。同时敷脐法的创造,为婴儿开辟了一条新的给药途径。在国外1884年,德国医学家尼可莱耶(Nicolaier)发现破伤风杆菌病原菌以前千余年,祖国医学的这些见解和方法,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