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原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可分为四类:
1.躯体性应激原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学刺激物,是Selye早年提出的生理应激原,最初只是把这些刺激物看作是引起生理反应的因素。现在则认为刺激物可导致心理反应。
2.心理性应激原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3.社会性应激原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1)客观的社会学指标:指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
(2)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包括世代间的变动(亲代与子代的社会环境变异);上述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
4.文化性应激原这是指因评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或情境。如迁居异国他乡;语言环境改变等“文化性迁移”。
医学心理学中常用“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factor)一词来泛指心理应激原。为了进行研究,不少学者致力于对心理社会因素客观评定的探索。Meyer首先研究出一种称为“生活大事表”的诊断工具,用以记录病人一生中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所患的疾病,发现两者有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