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反射的种类是什么呢?相信有许多人都不太清楚。下面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解答相关问题,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心血管反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来实现的。其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使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种类如下: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内动脉膨大,称为颈动脉窦。颈动脉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窦和主动脉弓的感觉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牵拉刺激敏感。当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被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即发放冲动,相应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觉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与动脉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故动脉血压愈高,则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愈多。
颈动脉窦压力感觉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窦神经参与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参与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平行,称为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对动脉管壁的牵张刺激加强,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的传入冲动增加,经窦神经(舌咽神经)和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进人延髓到达孤束核,再通过相应的神经通道使延髓头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孤束核的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他核团及脑桥和下丘脑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从而使心交感紧张性活动减弱,由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平滑肌的冲动减少。此外,压力感受器的传人冲动经孤束核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可使迷走神经紧张加强,由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加,使得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导致动脉血压下降。因此,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又称为减压反射。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迷走紧张性减弱,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加强,出现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最终使动脉血压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因此,在生理学上将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区与循环系统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研究颈动脉窦区的灌注压与体循环血压的关系。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以颈动脉窦内压为横坐标、动脉血压为纵坐标可以得到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约位于平均动脉血压100mmHg处,在这个调定点上,窦内压与动脉血压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达到平衡。即大约平均动脉血压在100mmHg处压力感受器最敏感。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特点有:①感受的适宜刺激是血压变化时对血管壁的牵张,而非动脉血压本身;②调节范围是动脉血压为60——180mmHg;③对突发性或波动性的血压变化敏感,而对持续的、缓慢的血压变化则发放冲动较少;④颈动脉窦的敏感性高于主动脉弓区;⑤具有降压和升压双相效应。
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向右移位,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提示在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动脉血压也在比较高的水平维持稳态,但不能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此外,临床工作者根据降压反射的机制,采用按压颈动脉窦以刺激颈动脉窦感受器,通过降压反射兴奋迷走神经,以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传入神经纤维也行走于窦神经中。主动脉体散在地分布于主动脉弓周围,其传入神经纤维也行走于迷走神经中。当血液中某些化学物质成分改变时,如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经传人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使延髓内呼吸神经元和心血管活动神经元活动发生改变,一方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升高,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的加深加快又可间接地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大,只有在缺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等情况下通过兴奋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升高血压,重新分配器官血流,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以上是关于心血管反射的种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