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静脉输液法: 
一、常用溶液及作用: 
1.晶体溶液: 
(1)5%~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 
(2)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和复方氯化钠——供给电解质。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调节酸碱平衡。 
(4)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利尿脱水。 
2.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2)代血浆——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水解蛋白注射液——促进组织修复,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 
(4)浓缩白蛋白注射液——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3.其他医静脉高营养液。 
二、输液目的与适应证: 
1.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 
2.适应证: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 
(2)不能由口进食或不能消化经口摄人的食物。 
(3)某些药物易被消化液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时。 
(4)各种中毒及严重感染时。 
三、静脉输液的部位与方法: 
评估病人: 
1.周围静脉输液法: 
(1)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是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2)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 
①根据穿刺的目的和输液时间:一般注射量大、输液时间短者可选用大静脉;需长期输液则由远端末梢小静脉开始选择使用。 
②根据药物的性质:有刺激性、黏稠度大的药物宜选用较大的血管。 
③根据病人静脉的状况:一般多选择平直、柔软、有弹性的静脉,注意皮肤状况,有淤伤、血肿应避开,已多次穿刺的部位应避免再次穿刺。 
④根据病人的安全、活动和舒适的需要:静脉穿刺部位应尽量选择病人活动限制最少的部位,如避开关节部位医学|教育网整理。 
(3)密闭式输液法。 
(4)开放式输液法。 
(5)静脉留置针。 
2.头皮静脉输液法。 
3.颈外静脉穿刺法。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 
2.根据病情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 
3.需长期输液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4.输液前应排尽输液管及针头空气,药液滴尽前要按需及时更换溶液瓶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 
5.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肿胀,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针头和输液器衔接是否紧密,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输液滴速是否适宜以及输液瓶内溶液量等,及时记录在输液卡或护理记录单上。 
6.需24h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7.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五、输液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3)针头阻塞; 
(4)压力过低; 
(5)静脉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 
3.滴管内液面过低。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