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何廉臣简介及著作:
何廉臣(1861~1919),名炳元,号印岩。浙江绍兴人。家世业医。其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从小家庭熏染有素。又跟随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行医之后深感学识不足,乃决计出游访道,集思广益,每遇江浙一带名医,辄相讨论。庚子之后,西洋医学在我国传播日广,何氏广购泰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饱沃新知。寓居苏州一年,然后迁至上海。与上海名医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等交往甚密,积极参与我国早期中医团体的组建。20世纪初,周雷樵创办《医学报》,并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柯氏担任医学会副会长。留沪三载之后返归故里。又组织绍兴医学会,担任会长。1908年,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创办《绍兴医药学报》。1915年之后担任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评议长。其时,北洋政府排斥中医于正规教育系列之外,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并组织“医药救亡请愿”,何氏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
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初刊之后复经后世学者整理出版。大行于世。何氏又参订有关名著,出版《重订感症宝笺》、《重钉广温热论》、《增订伤寒广要》等。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
主要著述尚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等。晚年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风行海内。
1929年,南京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废止中医药案”。这一举措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强烈愤慨。中医界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药代表大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赴南京请愿。何廉臣因年迈体弱、重病缠身,本人未能亲自参加请愿活动。于是令其子幼廉代行,随裘吉生、曹炳章等北上抗议。1929年秋病逝。何氏一生著述甚多。先后编辑出版《医药丛书》、《国医百家》等以整理中医学术。此外,还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名曰《绍兴医药丛书》。著有《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新医宗必读》、《新方歌诀》、《实验药物学》、《新纂儿科诊断学》、《肺痨汇编》、《勘病要诀》、《廉臣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