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卫生法规 > 正文

卫生法传染病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早报告: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3类:

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鼠疫、霍乱)。

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1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24h(22种)。

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在监测点内按乙类传染病方法报告(11种)。

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者,应将其安置在一定场所,使之不与健康人接触,便于集中管理、消毒和治疗,以防传染病蔓延。

2.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叫检疫。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在检疫期间根据情况可预防服药或预防接种。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染病采取“三管二灭”(管理水源、饮食、粪便,灭苍蝇、蟑螂)。

2.呼吸道传染病房间保持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呼吸道传染流行季节戴口罩。

3.隔离的种类

(1)严密管理(黄色标志),预防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以防空气和接触传播。

(2)接触隔离(橙色标志)。

(3)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

(4)结核菌隔离(AFB隔离)。

(5)肠道隔离(棕色标志)。

(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

(7)血液/体液标志(红色标志)。

4.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