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刺灸法 > 正文

急惊风中医刺灸法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概述】

急惊风,俗名“抽风”,指以猝然抽搐及意识不清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婴幼儿危急病证。急惊风发病急暴,多为实症。首载于《内经》,但本病名则晚见于宋·《太平圣惠方》。

早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提到用针灸治疗本证:“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之后,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直至明清的各类针灸典籍以及《幼科全书》等儿科专著中,均有载述。

现代医学中,小儿感染发热所引起的高热惊厥,以及婴儿搐搦症,脑发育不全的无热惊厥等都可归属于惊风范畴,但急惊风主要指前者,为本节讨论的重点。

【病因病机】

急惊风病因颇多,常见者有二:或为感受时邪,郁闭于内,化热化火;或为饮食不慎,湿热壅滞,积久生火。火忧清空,致神志昏迷,热极引动肝风而出现抽搐;或火甚炼液为痰,痰热相蒸,窍道不通,心神蒙蔽,发为抽搐。

【辩证分型】

急惊风,临床上以惊、风、痰、热四证为特征,现将适于针灸治疗者具体辨为二型。

(一) 热郁生风起病急骤,多兼表症,身热抽搐惊厥,有汗或无汗,头痛神昏,呕恶项强,烦燥不安,脉浮数,苔薄黄。

(二) 痰热化风壮热烦燥,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牙关紧急,脉数,舌红绛,苔黄腻。

【治疗】

(一) 热郁生风

1. 治则:泄热熄风。

2. 处方:大椎、曲池、水沟、十二井。

3. 方义:大椎、曲池重在清泄邪热;水沟通络督脉,止搐醒神;十二井引热下行,平衡阴阳。使用本方,可开经络之壅塞,令火郁发之,风无化源则自止,故能收热退身凉止惊停搐之效。

4. 治法:大椎、曲池施泻法,不留针;十二井以三棱针或毫针点刺出血;水沟宜针尖向上针刺,平补平泻,持续运针至症状改善。

5. 古方辑录《神应经·小儿门》:“惊风:腕骨;瘈疭,五指掣:阳谷、腕骨、昆仑;摇头张口,反折:金门”。

《类经图翼·十一卷》:“急慢惊风:百会(五、七壮)、囟会、上星、率谷(三壮)、水沟、尺泽(慢惊)、间使、合谷、太冲(五壮)”。

《杂病穴法歌》:“小儿急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二) 痰热化风

1. 治则:涤痰熄风。

2. 处方:印堂、涌泉、丰隆、太冲。

3. 方义:印堂属经外奇穴而位于督脉有清热止搐开窍之功;丰隆善化痰祛浊;涌泉为足少阴之井,降火定志;急惊一证,总为引动肝风所致,故取肝经之原太冲以平肝熄风。

4. 治法:印堂施以艾卷雀啄法灸;涌泉刺络出血;余穴用泻法;宜强刺激而不留针。

5. 古方辑录《针灸资生经·第四》:“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三壮;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人中穴,。

《针灸逢源·卷五》:“小儿急惊风:手足抽搦:百会、印堂、人中、中冲、合谷、太冲、大敦”。

《神灸经纶·卷四》:“急慢惊风:百会、水沟、合谷、大敦、行间、囟会、上星、率谷、尺泽(慢惊)、间使、太冲、印堂(灸三壮,炷如小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急惊风案辛未岁,浙抚郭黄崖……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若依古法而只灸三五壮,岂能得愈?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已。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