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榆的分布|性状|主治: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别名】红地榆、隔山消、万两金、雀食地榆、万榄筋、红寒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和五角叶老鹳草的根。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根,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600-38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
2.生于海拔1500-3000m的林间草地、林缘、灌丛或草坡。
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紫地榆根呈圆锥形,长5-15cm,直径1-1.5cm,略弯曲或有分枝。表面紫褐色或暗褐色,有须根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粉质,黄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气无,味苦涩。
【性味】苦;涩;微寒。
【归经】肝;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泄泻;痢疾;消化不良;脘腹;鼻衄;便血;有经过多;产后出血不止;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