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中医腹泻分五种—注意辩证施治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中医腹泻分五种—注意辩证施治:

夏秋季节是腹泻的高发时期,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稍微吃的不适,或者着凉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当然人们都会自己去买来药物只写,不过中医表示,引起腹泻的原因不同,因此治疗的方式也就有所差别,而中医对于腹泻的认识较系统,并且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出现腹泻不妨通过中医来防治。中医将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泄泻”。“泄”与“泻”有所区别,粪出少且势缓者为“泄”;粪多而急,如倾泻之状者为“泻”。《内经》中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泄泻分得更细,包括“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中医认为,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5种,由此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功能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造成腹泻。

饮食所伤:夏秋季节,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如果再加上饮食无节制,容易积食;有人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有人过食生冷,寒邪伤身;有的吃了腐败不洁食物,都可能发生腹泻。

脾胃虚弱:现代医学发现,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导致腹泻,如糖尿病甲亢内分泌疾病和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这些疾病都会伴随劳倦内伤、久病体虚、脾胃肠虚弱,如果胃肠功能减退,就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而聚水成湿,积谷为滞,导致清浊不分,形成腹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感受外邪:多引起急性腹泻,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中医学认为是感受暑、湿、寒、热等外邪所致,其中以感受湿邪者最多。

情志失调:腹泻和情绪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心烦、生气,会造成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忧思过多的人,脾气不运,也容易发生腹泻;有的人本身脾虚,在生气的时候吃饭,会更伤脾,引起腹泻。

命门火衰: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往往是腹泻的高发人群,其原因在于,年老体弱者,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性生活无度,导致肾气受损,继而影响脾胃,形成腹泻。中医认为,肾主大小便,若肾气不足,门关不严,则常常表现为清晨腹泻,俗称“五更泻”、“鸡鸣泻”。

中医治疗腹泻,强调分清外感和内伤,这和现代医学强调分清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是一致的。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因此中医对腹泻的防治均强调健脾祛湿,可多吃冬瓜、薏米、山药、莲子等。另外,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清淡、卫生,避免过多食用寒凉的食物,既包括西瓜、梨等寒性食物,也包括冰激凌、凉啤酒等温度较低的饮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