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文化 > 正文

方药的起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方药的起源:

中药的发现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它虽然包含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物,但却以草类药物为最多,所以《说文》把“药”训释为“治病草”。

原始人类为了生存,本能地向大自然觅寻食物。最初,人类对动植物是缺乏认识的,甚至还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所以就不得不用口来尝试。这种尝试,尤其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经常会误食某些有毒的食物,而引起中毒。与此同时,又发现一部分动植物食用后,会使中毒现象或病痛得以缓解或消除;在发生外伤的情况下,用某些树叶草茎涂敷或包扎,又能使创口痊愈。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尝试,人类逐步认识并掌握了某些动植物内服和外用的一些知识,发现了一些动植物既可当作食物,又可用为药物。那时候,原始人类都按氏族群居,这些认识和经验,就有条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在《诗经》一书中,有采苓、采葛、采苍耳等记载,这也表明劳动人民在采食之际,发现了许多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证实了药食同源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人类最早的药物知识是在寻找食物过程中获得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在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并认识了更多的植物药和动物药,积累了更为丰富的药物知识。之后,采矿业和金属冶炼的兴起及炼丹术的盛行,使人类又掌握了许多矿物药的知识。

为了避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湮泯,人类除了口耳相传外,还作了文字记载。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就有很多药物及药物效用的记载。这些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不断丰富,为后世本草专著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约到公元1—2世纪,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诞生了,它对汉以前的药物学知识进行了第一次大总结,并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我们的祖先运用药物来治疗疾病,最初是从单味药开始的。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和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日益提高,他们从实践中逐步懂得,在单味药不能泛应曲当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发挥药物的效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常常需要选用多种药物配成复方。这种治病从“药”到“方”的过渡,《慎疾刍言》上说得很简明:“医道起于神农之著本草,以一药治一病,但一病有数证,后之圣人取药之对证者,合几味而成方,故治病必先有药,而后有方。”这种“复方”,最初往往是以“汤液”的形式出现的。

所谓“汤液”,是以谷物为主烹制而成的一种液汁,古代当作药用,即今煎剂之始。根据文献资料表明,我们的先人早在商朝时就学会了用汤液治病。它的出现,与陶器的发明和烹调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正是在烹调饮食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汤剂治病的经验。随着酿酒术的发明,古代人民又学会了制造药酒用来治病。《内经》记载当作药用的“醪醴”,就是由谷物经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类饮料。现在一般认为,古代的“汤液”、“醪醴”,便是最早的方剂雏形。

七十年代初期,在我国甘肃武威和湖南长沙,先后出土了简牍《治百病方》和帛书《五十二病方》。这些简牍和帛书上记载的医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剂。特别是《五十二病方》,经考古学家鉴定,是先秦时代的典籍,它的出土,填补了先秦时期医方发展的空白。经有关专家对书中二百八十三个医方的药物配伍、剂型、方剂用法等分析,认为有理论指导、有实践意义的方剂学体系,在先秦已初步形成。

先秦时代方剂虽有应用,但一般治病仍以针砭为主。至西汉初,以方治病才逐步替代针灸占了主导地位。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二十五个病案中,不但以方治疗为主,而且许多方剂已有了固定的方名,如“苦参汤”、“半夏丸”等。《汉书·艺文志》有“经方十一家,共二百七十四卷”的记载,并把医书分为“医经”和“医方”两大类。到了东汉,国家机构内专门设立了管医方的所谓“方丞”,同时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他留下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确立了辨证用方的原则,保存和创制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为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医以方治病的特点在汉代就完全形成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