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卫生法规 > 正文

公卫知识之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聚焦热点●●●——

报名时间> 考试公告> 各地动态>
重大变动> 摸底测试> 资料0元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疫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及疫情发生以后的防疫措施。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传染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加强管理(如“三管一灭”等项工作);抓好计划免疫,保护易感人群;通过重点人群定期健康检查(如对托幼机构、饮食、饮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开展卫生宣教等。 在灾区由于卫生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生活物资供应困难,居民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各种传染病发生及流行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应加强一般性预防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1、加强领导,制订救灾防病预案。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好政府参谋,根据当时当地灾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救灾防病预案,并且迅速恢复、加强三级卫生防疫网,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2、搞好卫生宣教。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作好救灾防病卫生宣教工作医'学教育网整理,使救灾防病知识深入人心,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救灾防病工作。

3、加强卫生监督。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彻底清理环境,特别是对粪便、垃圾、污物等环境污染物作好处理,有组织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4、保护易感人群。在灾区居民中有针对性地普种疫苗,加强重点人群的保护。

5、强化疾病临测系统,保证防商信息畅通。

二、防疫措施

疫情发生以后,应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根据疫情和灾情医'学教育网整理,因地制家地制订突出主导性措施的综合性防制方案。

管好传染源

1、传染病的报告 传染病报告是我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是法定报告人,其它行业的职工、干部、居民等各类人员也都有报告的义务。

(2)报告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医'学教育网整理,共计35种,各类病名详见附录。

(3)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以内报告;发现传染病爆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

2、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作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携带者对于传播疾病的重要性不一样,处理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可参照本书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的相应部分。

对密切接触传染源,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措施,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家禽)医'学教育网整理,应尽可能加以治疗。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如鼠类),则应杀灭,并处理好尸体。

以上就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的全部内容了, 你都掌握了吗?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