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批“本草惠澜湄”和“中医针灸进澜湄”项目,深化澜湄六国传统医药领域合作——
8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视频会议,共叙一江之情,共谋合作发展。李克强表示,要与澜湄区域国家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加强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体响应和应变能力,实施好“本草惠澜湄”“中医针灸进澜湄”等项目。
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并获批立项“本草惠澜湄”和“中医针灸进澜湄”两个项目,围绕澜湄国家的传统医药产业发展,服务澜湄流域国家(中国、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人民健康,着力贯彻落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实施。
在当前,传统医药已成为澜湄六国合作的新亮点,将为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江水远流长,草木同根生
起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的澜沧江,流经中国西藏、云南,穿越高山峡谷,从西双版纳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共4880公里,最后流入南海。
一江连六国,澜沧江与湄公河既是联系澜湄六国的天然纽带,也是沿岸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澜湄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
2017年6月——2018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及其团队先后三次踏上老挝的土地,展开野外考察。这三次野外考察让科研人员感到既兴奋又惋惜。澜湄流域国家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但许多药用植物仅在民间使用,尚未被记录在册,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保护与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黄璐琦团队与老挝的科研人员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共同开展药用资源调查工作。团队成员们踏遍老挝连绵的山丘和广袤的原始森林,发现了老挝214科1014属2165种(含变种)野生药用植物,不但摸清了植被所在分布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群落调节等基本资源信息,同时还采集了相应样品,为后续实验研究做准备。不仅如此,团队还深入市场,走访调查了老挝植物药材流通情况,了解当地药材收购、加工及流通现状。调查团发现,由于野生资源的连年采挖,部分集中采集地点的野生资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质量也相对下降。
如何利用本土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这已成为澜湄流域各国的迫切需求。
2018年,应老挝政府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共同编研了《老挝草药典》,成为老挝第一部草药质量标准。
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对《老挝草药典》的编纂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及黄璐琦院士团队为此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扬主席表示,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继续帮助老挝做好药用资源普查以及传统医药的科学研究,帮助老挝把传统医药保护好、发展好、建设好、利用好,提高老挝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让老挝人民在卫生医疗方面获得更大的收益。
黄璐琦团队向老挝药材收购商调查了解老挝龙血树资源储量分布情况。
药香润澜湄,银针护健康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有16个民族与中国是跨境民族,这些民族人文相通,传统医药相互交融,构成了“和而不同”的区域性传统医药文化,传统医药也已成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间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然而,澜湄流域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卫生发展不均衡,基层卫生状况较差,民众健康意识薄弱。
2013年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等高等学府在传统医药科研、新药研发、人员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同泰国中医师总会开展了多次健康咨询及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分别与缅甸卫生部传统医药司代表团及缅甸和平委员会主席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药物研发等方面交流了经验。201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缅甸传统医药司——缅甸传统医药大学在药用植物资源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201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就如何促进中老两国在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方面与老挝卫生部长、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等深入交流,双方签署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与老挝卫生部传统医药研究院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在2年内5次派出专家赴越为越南领导人开展中医医疗及保健服务,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应柬埔寨卫生部邀请,在WHO官员指导下,将与WHO和柬埔寨合作开展大湄公河流域疟疾防控和消除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医药领域合作,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以往与澜湄国家的深厚合作,向外交部申请了“本草惠澜湄”和“中医针灸进澜湄”两个项目。
按照计划,“本草惠澜湄”项目通过中医药领域合作交流,介绍中国中医药发展模式和经验,帮助澜湄流域国家建立传统药物产业基地,逐步形成药用植物资源种植、研发、产业、市场、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而给当地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还派出专家开展种苗培育、人员培训、联合研究、信息互通、技术支持等多层次全方位能力建设活动,建立专业人才队伍,指导培训当地农民规范化种植药用植物。目前泰方已经建立了中医和中草药实验室、中草药药厂,双方正在筹建新药筛选和研发合作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重点开展澜湄流域国家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特色技术培训,包括传统医药理论、药用资源调查研究技术、栽培药用资源技术、药用资源标本、药材样品和种质资源等实物收集方法以及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等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宣传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理念,普及中药资源相关知识,促进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服务澜湄流域国家传统药物开发及应用水平提升。
而“中医针灸进澜湄”项目则将中医针灸相关技术和经验推广、传播到澜湄流域国家,开展一系列中医针灸教育、临床和科学研究以及澜湄国家传统医学政策研究,将为促进这些国家的人民健康提供重要保障。一方面,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惠及澜湄区域人民;另一方面,结合澜湄国家健康需求,开展针灸等适宜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六国医疗研究机构间的合作。
负责人表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对澜湄流域国家开展中医药相关理论和技术培训,向澜湄国家宣传中医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和对健康的维护,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提升人们对中医针灸等的了解,推广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提高澜湄区域民众健康教育水平。在针灸等适宜技术方面,开展教学研发,课件定制,邀请对方来华培训实习,或者中方派遣知名中医、针灸专家到对方讲学、临床带教,为澜湄国家培训针灸医生。同时到对方医院、社区开展中医针灸的科普工作,与当地大学开展合作,培训针灸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此外还将举办中医针灸进澜湄会议,开展技术培训和演示,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澜湄国家传统医学政策研究等。
山水相连,民心相通。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澜湄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将为打造澜湄国家健康命运共同体,护佑六国人民健康发挥作用。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宋坪 张子隽 李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