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病。据估计,有30~40%的儿童在18岁以前曾得过一种以上的疾病(包括视、听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学习及行为障碍在内)。其中严重的慢性病占7~10%。除感觉障碍外,最常见的是哮喘。
婴儿期的母婴接触对于婴儿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Harlow等,1966)。病婴由于经常住院与亲人分离,以及母亲对婴儿疾病的反应造成母受剥夺,使病婴缺乏安全感。6~7个月的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就可体验到一种丧失感并表现沮丧。幼儿期住院时受到疾病的冲击,家庭的过度保护可以抑制儿童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住院儿童与双亲分离所致的应激可因缺乏安全感及父母丧失信心而增强。幼儿常把治疗手段看作是一种惩罚。学龄期儿童在心理上正发展着一种统治感(sense of mastery)。一种预测及控制未来事件的需要和对道德态度及价值的评价。慢性患病可以阻碍这种发展。到了少年期,象儿童一样仍处于发展时期,但又象成人一样要去应对一些面临的生活问题。在这样一个变动时期患慢性病可以引起折磨。在自我概念及躯体形象形成时,因为疾病或躯体变化的影响,少年可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少年在慢性病期间也可出现一些成人样的应对反应-否认、理智化、代偿、愤怒等。但要记信,他们毕竟不是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