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狂犬病 > 正文

狂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狂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拉沙病毒属(Lyssavirus),形似子弹医学教|育网|整理,大小大约75nm×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面为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病毒易为紫外线、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碘酒、高锰酸钾、乙醇、甲醛等灭活,加热100℃,2分钟可灭活。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等,也可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培养中增殖、传代。从患者或患病动物直接分离得到的病毒称为野毒株(wild virus)或街毒株(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能在唾液腺中繁殖。街毒株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后其毒力减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但仍然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称为固定毒株(fixed strain)。

狂犬病毒含5个结构基因,为G、N、L、P和M基因,分别编码糖蛋白、核蛋白、转录酶大蛋白、磷蛋白和基质蛋白。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刺激抗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核蛋白是荧光免疫法检测的靶抗原,有助于临床诊断。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