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针久暂:对表热证,宜疾出针;对里证和虚寒证,一般均需留针,留针主要是为了延长针刺的的时间。留针的宜忌,在《灵枢》中有所论述。
《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这就是说跢滑利,其人易脱于气,不宜久留;相反,气涩迟钝,则宜久留以致气。“
施针时间:《素问·八正神明论》论述了人体生理功能与天时变化的关系(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古人结合日月的运行盈亏推论人体血气的周期性活动,根据气的开阖而行补泻,而“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候时而刺”的思想在后世发展成为“子午流注”的时间针法。
随时序的递变,人的气血活动和肥瘦情况有所不同。《灵枢·终始》指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名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即春夏季节与刺瘦人宜浅;秋冬季节与刺肥人宜深。但临床上,还须根据病情实际情况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