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西医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中医小讲堂】关于“汗”你了解多少?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将问诊归纳为十问,便于临床应用。“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上篇我们详细解说了“寒热”,这篇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考点“问汗”。

“汗”生理上西医的解释为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病理上中医的涉及异常汗出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冷汗、热汗、黄汗、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心胸汗、阴汗。

自汗

指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虚(卫阳不足)不能固密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自汗出。活动时机体阳气敷张,津随阳敷外泄,故出汗更为明显。

盗汗

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而生内热,入睡时卫阳入里,不能固密肌表,虚热蒸津外泄,故睡眠时汗出较多;醒时卫气复出于表,肌表固密,故醒则汗止。

绝汗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阳或亡阴的表现。若病人冷汗淋漓,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是阳气暴脱于外,不能固密津液,津无所依而随阳气外泄之象;若汗热而黏腻如油,兼见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属亡阴证,为内热逼涸竭之阴外泄之象。

战汗

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战汗者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剧争,则发战汗。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故战汗为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

冷汗

指所出之汗有冷感的症状。多因阳气虚或惊吓所致。

热汗

指所出之汗有热感的症状。多因里热蒸迫所致。

黄汗

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头汗

指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多因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或病危虚阳上越所致。

手足心汗

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所致。

半身汗

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经常无汗出的半侧是病变的部位,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多因为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以上是中医中医内科主治中医诊断学涉及到异常汗出的全部内容,考试主要考察各种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希望大家能在理解临床表现的基础上掌握临床意义。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医学教育网推出2022年中医内科主治考试辅导课程,契合复习备考要求,推出2大班次:无忧实验班、超值精品班。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考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辅导班次学习! 点击详情了解>>

推荐阅读:

【中医小讲堂】“疼痛”分类多,重点看“性质”

【中医小讲堂】解说“寒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