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痉证的概述如下: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内经》对痉证的病因以外邪立论为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痓”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的认识。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癎状”。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他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瘲厥矣”。
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中医学里尚有“瘛疭”一证,瘛,即抽搐。清·张璐《张氏医通·瘛疭》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疭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瘛疭既可为痉证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推荐阅读:
【高频考点】中医内科学:痹证的考点汇总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顺利备考小技巧速来get!
以上“痉证的概述”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提供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经验、精炼知识点以及政策动态变化!更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