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瘀血的形成如下:
1.外伤致瘀
各种外伤,如跌打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其他原因,如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行,形成瘀血。
3.因虚致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缓慢而致瘀。气失摄纳,血溢于脉外,亦可生瘀。如脾不统血所致紫癜即是。
4.血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形成瘀血。《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5.血热致瘀
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而不散而成瘀血。如《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推荐阅读:
2021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如何备考?这四心要做到!
想提高2021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效率?速看技巧!
以上“瘀血的形成”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提供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经验、精炼知识点以及政策动态变化!更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