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对贫血的理解主要是基于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导致组织缺氧。根据病因的不同,贫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铁缺乏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1. 诊断:西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来确诊贫血及其类型。常用的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BC)、网织红细胞计数、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等)、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测定等。
2. 治疗:
- 对于
铁缺乏性贫血,主要是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耐受或吸收不良,则可能需要静脉注射铁剂。
-
巨幼细胞性贫血通常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有关,治疗上主要通过补充相应的营养素来改善症状。
- 对于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疗法、骨髓移植等。这类贫血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管理。
-
溶血性贫血的处理则根据具体原因而定,可能涉及药物治疗(如皮质激素)、脾切除手术或者针对特定病因的治疗。
3. 预防与护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预防某些类型的贫血。对于已经诊断为贫血的患者,除了遵循医生指导下的治疗方案外,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监测病情变化也非常重要。
西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注重长期随访管理,确保患者的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