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活性物质是指在体内由细胞或组织自身产生的,具有生理调节作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通常在局部产生并在局部发挥作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控。常见的自体活性物质类型包括:
1.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一类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它们可以影响平滑肌收缩、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等。
2. 白三烯:白三烯是由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产生的脂质介质,主要在白细胞中合成。它们参与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哮喘和鼻炎。
3. 血管活性肠肽(VIP):这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效应的多肽激素,可以影响血管舒张、抑制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等。
4.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NO在心血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5. 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内,当这些细胞受到刺激时会释放组胺。它参与了过敏反应、炎症过程以及胃酸分泌的调控。
6. 血栓素A2(TXA2):由血小板产生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之一,具有强烈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作用。
7.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虽然通常被认为是神经递质或激素,但它们也可以作为局部自体活性物质,在特定情况下从非
内分泌细胞释放,影响心血管功能等。
这些只是部分例子,实际上体内存在很多其他类型的自体活性物质,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