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指血清钠浓度小于135 mmol/L。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
1. 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如长时间的呕吐、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过度出汗、使用利尿剂等也可造成体内钠离子和水分的同时丢失。
2. 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水盐平衡调节能力下降,可能导致低钠血症。此外,某些类型的肾病综合征也会引起低钠血症。
3. 心力衰竭、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状态下,体内有效循环容量减少,刺激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多,导致水分在肾脏重吸收增加而引发稀释性低钠血症。
4. 某些药物的影响:如抗抑郁药、止痛药等可能会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或直接作用于肾脏,影响水盐代谢。
5.
内分泌紊乱:例如SIADH(不适当抗利尿激素分泌综合征),此时虽然体内总水量正常或者增加,但由于ADH异常增多使水分过度保留而产生稀释性低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症等
内分泌疾病也有可能引起。
6. 饮水过多:在某些情况下,如精神因素导致的过量饮水或参加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大量补充淡水而未补充电解质,也可能造成急性水中毒和低钠血症。
7. 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可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促使水分向组织间隙转移,从而稀释血液中的钠浓度。
以上是引起低钠血症的一些常见原因,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