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引入体内后能选择性地积聚在特定器官、组织或病变部位。通过体外的探测仪器如伽马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可以检测到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形成该器官或病变区域的图像。
其基本原理包括:
1. 放射性核素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标记物,要求它们具有适当的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较低的辐射剂量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特性。
2. 示踪剂的制备与引入:将选定的放射性同位素或其化合物制成适合人体使用的示踪剂,并通过静脉注射、口服等方式引入到体内。
3. 射线探测与图像重建:随着血液循环,示踪剂会逐渐分布到目标器官或病变部位。当这些部位发射出γ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时,体外的检测设备可以捕捉到信号,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数字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内部结构或功能状态的影像。
4. 临床应用:根据形成的图像分析相应器官的功能状况、解剖位置及代谢变化等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因其无创、安全、灵敏度高而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疾病诊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