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原发性肝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初步筛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1. 超声检查:超声是诊断肝脏疾病最常用且无创的初筛手段之一。它能够显示肝内肿块的大致位置、形态、边界和内部回声特点,对于初步判断肿物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以评估肿瘤血流情况。
2. CT扫描: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通过增强扫描观察肝脏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及血管侵犯情况,对判断肿瘤分期极其关键。此外,动态增强CT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3. MRI检查:MRI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优于CT,能更好地显示肝内小病灶及其代谢活性变化,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优势。利用特定对比剂进行功能性成像还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4. 血管造影:当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时,可以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进一步了解肿瘤供血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5.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PET-CT结合了功能代谢显像与解剖结构成像的优点,可以全面评估全身状况,发现远处转移灶,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以上各种检查方法各有侧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资源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检查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