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里并没有一个确切对应的疾病名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可归入“虚劳”、“血证”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导致骨髓生化之源匮乏;或是后天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营养吸收不良,气血生化乏源,使血海空虚。
2. 感受外邪:如感受寒湿、风热等六淫之气,或长期劳倦过度,耗伤正气,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两亏,不能濡养骨髓,影响血液生成。
3. 七情内伤:情绪波动过大,如忧思过度、惊恐伤脾肾,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和肾脏藏精的功能,从而导致血虚。
4. 瘀血阻络:久病入络,瘀血停滞于脉中,阻碍新血生成。或因外伤、手术等原因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瘀血,进而干扰骨髓造血功能。
5. 药毒损伤: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生素等),或者接触化学物质及放射线,可直接损害骨髓,抑制其正常工作状态,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上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看来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并注意调理脏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