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出血病因的认识较为深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热盛伤络:热邪过盛,迫血妄行。如《诸病源候论》中说:“夫热则血流溢,故为衄血。”这里的“衄”指的是鼻出血,但其实可以泛指一切因热邪引起的出血症状。热邪来源可分为外感和内生两种,外感多因感受风、暑、燥等温热之邪;内生则与情志不遂、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二、气虚不摄: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弱,则不能固摄血液,导致血逸脉外。《灵枢·经脉》云:“脾者土也,为胃行其津液,故能统血。”当脾胃功能失常时,易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三、瘀阻脉络: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停滞在体内某处形成瘀血。《医宗金鉴》指出:“凡病有瘀者多见血证”,说明了血瘀与出血之间的密切关系。血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寒凝、气滞等。
四、阴虚火旺:肾藏精,主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功能,若肾阴不足,则易生内热,进而灼伤脉络而致出血。《景岳全书》提到:“凡下血者,皆由肾经受病。”这里的“下血”主要指便血等。
五、肝失疏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抑郁或过度劳累使肝气郁结,则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出血。《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肝藏血,故能养目;肝失其职,则目不明。”
以上就是中医对出血病因的一些基本认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