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代谢产物,它来源于体内衰老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解。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处理这些被释放出来的胆红素,并通过尿液和粪便将其排出体外。当这一过程出现问题时,比如肝脏功能受损、胆汁排泄受阻或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就会导致血液中未结合(间接)或结合(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出现黄疸症状。
根据胆红素代谢异常的不同环节,可以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
1. 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
2. 肝细胞性黄疸:因肝细胞损伤导致其处理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3. 阻塞性(或称胆汁淤积型)黄疸:由于胆道系统阻塞,使得已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直接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
因此,在临床上诊断黄疸时,医生会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及其分项指标来判断黄疸的具体类型及可能的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