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检查,也称为核医学检查或同位素扫描,是一种利用少量放射性物质(即放射性核素)来诊断和评估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适应症:
1. 心血管系统: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病的诊断,特别是通过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心肌血流情况和存活心肌。
2. 肿瘤性疾病:对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进行定位诊断及分期评价;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可发现微小转移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3. 甲状腺疾病:通过131I吸收率测定和甲状腺显像来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良性或恶性),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病灶的检测等。
4. 骨骼系统:用于骨肿瘤、骨折愈合情况、骨转移瘤等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定位,尤其是代谢性骨病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5. 胃肠道疾病:可以评估胃排空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部位和原因等。
6. 泌尿系统:利用利尿肾图了解肾脏功能状态及上尿路通畅状况;对于肾移植患者,可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查监测移植物的功能变化。
7. 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以通过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进行早期诊断。
8. 肝胆胰脾等腹部脏器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肝血池显像可帮助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胆道动态显像有助于急性胆囊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放射性核素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其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此外,在使用该技术时应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范以保护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