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会下降,从而引发黄疸。这个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情况下人体是如何处理胆红素的。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黄色物质,主要由骨髓和脾脏中的巨噬细胞产生。在血液中,未结合(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被运输到肝脏。到达肝脏后,肝细胞会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直接)胆红素,这一过程称为共轭反应。结合后的胆红素更容易溶于水,并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肠道内进一步代谢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然而,当肝脏发生疾病时,比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方面,受损的肝细胞可能无法有效地摄取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另一方面,即使能够摄取,也因为代谢能力下降而不能充分地将其转化为结合状态。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如肝内胆管阻塞或炎症,还会阻碍已形成的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的过程。
当上述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时,无论是由于生成过多还是排泄受阻,都会导致血液中未结合和/或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这时,多余的胆红素会沉积在皮肤、黏膜以及体液等处,使这些部位呈现出黄色,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黄疸现象。
因此,通过改善肝脏健康状况,恢复其正常的代谢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因肝病引起的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