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称作“水胀”或“肿满”,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分别是风水泛滥型、湿毒浸淫型、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以及瘀血阻滞型。
1. 风水泛滥型:此类型的水肿多由外感风邪引起,表现为突然发病,眼睑或面部最先出现浮肿,随后波及全身。患者常伴有恶寒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疗上以疏风散寒为主。
2. 湿毒浸淫型:因湿热毒邪内侵所致,水肿部位皮肤红赤灼热,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可有尿少色黄、口渴欲饮但不多饮等表现。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需清热解毒利湿。
3. 水湿浸渍型: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引起,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明显,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食少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应健脾利湿。
4. 脾肾阳虚型:因长期慢性疾病耗伤正气或先天不足所致,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尤以下肢为重,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疗需温补脾肾。
5. 瘀血阻滞型:此类型水肿多由久病入络或外伤后遗症引起,局部肿胀硬结,皮肤色暗,按之有痛感。常伴有胸闷、腹痛等症状。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治则活血化瘀。
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都有所不同,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上是中医对水肿分类的基本认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