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方面,首先是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很多心理障碍具有遗传倾向。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如果家族中有此类患者,其亲属患心理障碍的概率会相对较高。其次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比如5 - 羟色胺水平降低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多巴胺功能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破坏大脑的正常功能,引发心理障碍,像脑外伤后可能出现认知障碍、人格改变等。
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人格特质对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影响,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早期的创伤经历,如童年时期遭受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可能会在人的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其安全感和自我认知,增加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的风险。此外,应对方式不当,当个体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如果总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责等,而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也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生活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心理失衡。长期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如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恶劣的居住条件、贫困等,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心理障碍的发生和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不同,某些文化中可能对某些心理障碍存在偏见,这会影响患者的求助意愿和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