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检查异常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肝脏疾病诊断方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常用指标。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和AST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这两种酶的活性升高。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和AST可显著升高,通常ALT升高更明显,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的炎症损伤。γ - 谷氨酰转移酶(GGT)在肝脏中广泛存在,当肝内外胆管梗阻、肝癌等情况发生时,GGT会明显升高,对于判断胆汁淤积和肝脏肿瘤具有重要提示意义。碱性磷酸酶(ALP)在骨骼和肝脏中含量较多,肝胆系统疾病如肝内外胆道阻塞时ALP会升高,同时儿童生长期、骨折愈合期等骨骼疾病时也会出现ALP的异常,有助于鉴别诊断。
在心肌疾病方面,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 - MB具有重要价值。C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急性心肌梗死时,CK在发病后3 - 8小时开始升高,10 - 36小时达到高峰,3 - 4天恢复正常,而CK - MB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更高,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判断梗死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在心肌梗死、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中也会出现异常变化,可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在胰腺疾病中,淀粉酶(AMS)是重要指标。急性胰腺炎时,血清AMS一般在发病后6 - 12小时开始升高,12 - 72小时达到高峰,3 - 5天恢复正常,尿AMS升高稍晚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观察。
酶学检查异常还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通过动态监测酶的变化,如果酶活性逐渐下降,往往提示病情好转;而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则可能表示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存在复发的可能。此外,酶学检查异常也可能是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在用药过程中监测酶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