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其常见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在病情活动期,溃疡底部的血管被炎症侵蚀破坏,尤其是动脉血管破裂时,会引起较大量的出血。患者常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的病史,出血前腹痛症状可能会加重,出血后腹痛可缓解。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是重要病因之一,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迂曲扩张、管壁变薄。当受到粗糙食物摩擦、胃酸反流腐蚀或腹内压突然增高等因素影响时,曲张的静脉容易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往往来势凶猛,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也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等情况。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反渗进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患者一般起病较急,常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可突然出现呕血和(或)黑便。
胃癌也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癌组织缺血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而引起出血。胃癌引起的出血通常为持续性、少量出血,但也可发生急性大出血。患者除了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外,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状。
此外,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等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但相对前几种病因较为少见。总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样,及时准确地判断病因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