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检查方法,其原理主要基于超声波的特性以及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其他数据,借此进行疾病的诊断。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反射、散射、折射、绕射以及衰减等物理特性。在超声诊断中,超声诊断仪会向人体内部发射超声波。当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由于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声学特性,如密度、声速等,超声波在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部分超声波会发生反射,形成回波;另一部分则会继续向前传播,但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
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其声学特性差异会导致反射回来的回波在强度、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例如,液体(如血液、尿液等)通常表现为无回声区,因为液体内部均匀,很少产生反射;而实质性器官(如肝脏、脾脏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回声,其回声的强弱、分布等可以反映器官的结构和质地;气体则会产生强烈的反射,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
超声诊断仪接收这些回波信号后,会对其进行放大、处理和分析,然后以图像(如B超图像)或其他形式(如多普勒频谱)显示出来。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显示结果,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等知识,就可以判断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位置、性质等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依据。总之,超声诊断利用了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互作用的原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