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主要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其含义有多种解释。“素”有平素、本质之意,“问”即询问,可理解为对人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医学基础理论的问答探讨。《素问》涵盖了丰富的医学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治法等。在阴阳五行学说方面,它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关系,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指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人体的生理病理也遵循这一规律。藏象学说则详细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框架。病因病机学说中,对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致病因素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机制。
《灵枢》又称《九卷》《针经》等。“灵”有神灵、灵活之意,“枢”有枢纽、关键之意,强调了其在针刺治疗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地位。《灵枢》侧重于经络腧穴理论、针刺方法和针灸治疗等内容。它系统地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以及与脏腑的联系,为针灸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还对不同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灵枢》也涉及到一些解剖学知识和养生保健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素问》和《灵枢》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内经》的完整体系,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对后世中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