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西医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六经病证如何准确辨别?

六经病证的准确辨别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从症状表现、体征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等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要熟悉六经病证各自的特点。太阳病主要分经证和腑证。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太阳中风证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致;太阳伤寒证则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象。腑证有蓄水证和蓄血证,蓄水证以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等为表现,是太阳经邪不解,内传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蓄血证则有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症状,为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

阳明病也分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为主要表现。阳明腑证是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苔黄厚干燥、脉沉实等为特点。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要表现,是邪入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所致。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舌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主要表现,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生,运化失职所致。

少阴病分寒化证和热化证。寒化证是心肾阳气虚衰,病邪入里从阴化寒,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为表现;热化证是少阴阴虚阳亢,病邪入里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等为表现。

厥阴病的特点是阴阳对峙、寒热错杂,临床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