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辨别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其具体的辨别方法。
首先是辨太阳病证,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又包括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要表现,是由于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所致;太阳伤寒证则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为特征,多因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而成。太阳腑证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蓄水证表现为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等,是太阳经邪不解,内传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蓄血证可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为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
其次是辨阳明病证,阳明病是里热实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是由于邪热亢盛,充斥阳明经,弥漫全身所致;阳明腑证则以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脉沉实等为特征,因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而成。
然后是辨少阳病证,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为主要表现,是因邪入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经气郁滞所致。
接着是辨太阴病证,太阴病为里虚寒湿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脉缓弱等为主要表现,多由脾阳不足,寒湿内生,运化失职所致。
再是辨少阴病证,少阴病是心肾阴阳虚衰,病情较为危重,可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少阴寒化证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是心肾阳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