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即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其常见病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当地的疾病谱、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是慢性肾衰的主要病因;而在我国,目前常见病因仍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狼疮性肾炎、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等,具体如下。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慢性肾衰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这类疾病通常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小球逐渐发生硬化和纤维化,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
糖尿病肾病也是慢性肾衰的重要病因。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脏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 - 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其中部分患者会逐渐进展至慢性肾衰。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同样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及硬化,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实质受损。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肾脏功能会逐渐受到损害,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
此外,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导致的疾病,自身免疫反应会攻击肾脏组织,造成肾脏损伤。梗阻性肾病则是由于泌尿系统的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引起肾积水,长期可导致肾实质受压萎缩,肾功能受损。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内会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随着囊肿的不断增大,会压迫正常的肾组织,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也可发展为慢性肾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