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活性物质是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物质,它们在体内的生成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自体活性物质生成方式有所不同。
首先来看组胺的生成。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在体内,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脱羧反应生成组胺。当机体受到如过敏原、物理刺激等因素影响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会发生脱颗粒,将组胺释放到细胞外,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
前列腺素也是一类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其生成以花生四烯酸为前体。细胞膜上的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被水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随后再经过不同的酶作用,进一步转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素,如PGE2、PGF2α等。这些前列腺素在调节炎症反应、生殖功能、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 羟色胺的生成过程如下:色氨酸首先在色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羟化生成5 - 羟色氨酸,然后5 - 羟色氨酸在5 - 羟色氨酸脱羧酶的催化下脱羧,最终生成5 - 羟色胺。5 - 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为神经递质,参与调节情绪、睡眠等生理过程;在胃肠道等外周组织中,也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和血管张力等。
白三烯的生成同样以花生四烯酸为起始物质。花生四烯酸在脂氧化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白三烯。白三烯在炎症和过敏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引起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综上所述,自体活性物质的生成通常以体内的一些基本物质为原料,在特定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并且这些生成过程受到严格的调控,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